實驗室是進行科學研究、教學實驗的專業場所,涉及化學品、儀器設備、生物樣本等各類特殊物品,安全與規范是核心前提。以下從安全防護、操作規范、物品管理、應急處理、環境維護五大維度,梳理實驗室必須遵守的注意事項,覆蓋化學、生物、物理等常見實驗室場景:
進入實驗室的首要原則是 “保護自身安全",需提前做好防護準備,避免因疏忽引發傷害:
個人防護裝備(PPE)必須齊全
所有人員進入實驗室前,需按要求穿戴基礎防護裝備,不可隨意省略:
著裝:穿長袖實驗服(覆蓋軀干和手臂,避免寬松衣物、短褲、短裙、涼鞋 / 拖鞋,長發需束起并戴發帽),防止化學品濺落、儀器燙傷或生物樣本接觸皮膚。
手部防護:根據實驗類型戴對應手套(如化學實驗用耐酸堿丁腈手套,生物實驗用無菌乳膠手套,電學實驗用絕緣手套),手套破損或污染后需立即更換,實驗結束后按流程脫手套(避免接觸手套外表面)并洗手。
眼部防護:在進行可能產生飛濺(如化學反應、溶液搖勻、研磨)、粉塵(如樣品粉碎)或強光(如激光實驗、紫外照射)的操作時,必須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,禁止用手揉眼睛。
特殊防護:涉及有毒氣體(如氯氣、氨氣)需戴防毒面具 / 呼吸器;涉及高溫操作(如使用酒精燈、馬弗爐)需戴隔熱手套;涉及放射性物質需穿鉛衣并佩戴劑量計。
提前了解實驗風險
實驗前必須明確所用試劑、儀器的風險特性:
查閱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(MSDS/SDS),了解其毒性、腐蝕性、易燃易爆性(如易揮發且易燃,需遠離火源)、反應禁忌(如強酸與強堿不可混合,會引發爆炸或噴濺);
熟悉儀器的安全操作規程(如離心機需平衡樣品,避免高速旋轉時失衡碎裂;高壓滅菌鍋需排盡冷空氣,防止溫度不均導致滅菌失敗或爆炸);
生物實驗室需明確生物安全等級(如 BSL-2 實驗室需避免樣本氣溶膠擴散,操作后需消毒臺面和儀器)。
實驗室事故多因違規操作引發,需嚴格遵守實驗流程,杜絕僥幸心理:
化學品操作:避免 “直接接觸" 與 “隨意混合"
取用液體試劑時,滴管不可伸入容器內(防止污染試劑),傾倒時需沿玻璃棒或容器壁緩慢注入(如濃硫酸需 “酸入水" 并攪拌,避免放熱導致液體飛濺);
取用固體試劑時,不可用手直接抓取(如氫氧化鈉有強腐蝕性,需用鑷子或藥匙),研磨時避免撞擊(如研磨易爆炸);
禁止在實驗臺上飲食、吸煙(防止化學品誤食),禁止用實驗器具(如燒杯、量筒)盛放食物或飲料;
揮發性、有毒化學品需在通風櫥內操作(如甲醛、苯),操作時不可俯視容器口(防止氣體吸入或液體濺入眼睛)。
儀器操作:“先檢查,再啟動",禁止 “帶病運行"
儀器使用前需檢查狀態(如電源是否接地、管路是否泄漏、參數是否正常),例如:使用酒精燈前需檢查燈芯是否完好,酒精量不可超過容積的 2/3(防止溢出燃燒),禁止用燃著的酒精燈引燃另一個;
操作精密儀器(如天平、分光光度計)時,需輕拿輕放樣品,避免震動或碰撞,使用后按要求清潔并記錄使用情況;
電學儀器(如示波器、電泳儀)需注意用電安全,禁止濕手操作,插拔插頭時需關閉電源,避免短路或觸電。
生物樣本操作:“防污染、防泄漏"
處理細胞、細菌、病毒等樣本時,需戴無菌手套,使用一次性耗材(如移液槍頭),避免交叉污染;
樣本離心后需緩慢開蓋,防止氣溶膠擴散;實驗廢棄物(如培養皿、吸頭)需放入專用生物安全垃圾袋,經高壓滅菌后再處理;
若皮膚接觸生物樣本,需立即用肥皂水清洗,必要時用消毒液消毒并報告實驗室負責人。
實驗室物品(化學品、儀器、樣本、廢棄物)需規范管理,確保使用安全和環境整潔:
化學品存放:按 “性質分類",遠離禁忌物
分類原則:易燃易爆品(如乙醇、丙酮)需存放在防爆柜中,遠離火源和熱源;強酸(如鹽酸、硫酸)與強堿(如氫氧化鈉、氫氧化鉀)需分開存放(避免泄漏后相互反應);有毒化學品(汞)需存放在專用保險柜,雙人雙鎖管理,使用時需登記用量;
標識要求:所有化學品容器需貼清晰標簽,注明名稱、濃度、純度、存放日期和危險性(如 “腐蝕性"“有毒"),禁止使用無標簽的試劑;
存放禁忌:不可將化學品存放在冰箱冷藏室(除非是專用防爆冰箱),不可將不同性質的化學品混放(如氧化劑與還原劑混放易引發燃燒)。
樣本與耗材管理:“專人負責、追溯可查"
生物樣本需按溫度要求存放(如 - 80℃冰箱存放細胞株,-20℃存放核酸樣本),并貼標簽注明樣本名稱、來源、日期;
一次性耗材(如手套、吸頭、試管)需按需取用,不可浪費,使用后按 “感染性"“化學性" 分類丟棄;
玻璃器皿(如燒杯、試管)使用后需及時清洗、烘干,破損時需放入專用 “玻璃廢棄物箱",不可隨意丟棄在普通垃圾桶。
廢棄物處理:“分類丟棄,禁止混放"
化學廢棄物:酸性廢液(如鹽酸廢液)與堿性廢液(如氫氧化鈉廢液)需分別收集,中和后再排放;含重金屬(如汞、鉛)的廢液需單獨存放,由專業機構處理;固體化學廢棄物(如過期試劑、污染濾紙)需放入專用密封容器,不可隨意傾倒;
生物廢棄物:感染性廢棄物(如培養物、動物組織)需用黃色生物安全袋包裝,經高壓滅菌后處理;
尖銳廢棄物:針頭、刀片、玻璃碎片需放入專用 “銳器盒",不可放入普通垃圾桶,防止刺傷。
若發生意外(如火災、化學品泄漏、人員受傷),需按預案快速處理,避免事態擴大:
化學品泄漏處理
火災處理
人員受傷處理
皮膚接觸: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(如接觸強酸 / 強堿,沖洗時間不少于 15 分鐘),若有腐蝕性物質殘留,需用對應中和劑(如酸接觸用小蘇打水,堿接觸用稀硼酸溶液)處理,嚴重時就醫;
眼睛接觸:立即到洗眼器前,拉開眼瞼,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 15 分鐘以上,不可揉搓眼睛,隨后就醫;
吸入有毒氣體:立即轉移到通風處,保持呼吸道通暢,若出現頭暈、呼吸困難,立即吸氧并就醫;
刺傷 / 割傷:若為普通傷口,用碘伏消毒后包扎;若接觸生物樣本或化學品,需擠出少量血液,用清水沖洗,消毒后就醫,并報告實驗室負責人(排查感染風險)。
實驗結束后需整理現場,為后續使用創造安全環境:
關閉所有儀器電源、水源、氣源(如關閉酒精燈、離心機、通風櫥,擰緊試劑瓶蓋子),檢查是否有遺漏的火源或泄漏點;
清理實驗臺面:用合適的清潔劑(如酒精擦拭生物實驗臺面,洗潔精清洗玻璃器皿)擦拭,將試劑、耗材歸位(如將化學品放回指定存放柜,樣本放入冰箱);
處理廢棄物:按分類要求丟棄實驗垃圾,不可遺留廢棄試劑或耗材在臺面;
記錄實驗情況:在實驗室日志中記錄實驗內容、儀器使用情況、廢棄物處理情況,若發現儀器故障或試劑異常,需及時標注并報告。
總之,實驗室注意事項的核心是 “安全第一、規范操作、責任到人"。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學生,都需提前接受安全培訓,熟悉應急預案,杜絕違規行為 —— 只有將規范融入每一步操作,才能避免風險,保障實驗順利進行。